全年各项农机化工作举措有力、成效显著:
(一)从严治党,持续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全年全区农机系统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严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工作推动农机化高质量发展。一是不断持续深入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统领农机化发展规划思路。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一线中积极响应号召,不怕牺牲、敢于冲锋,主动对接经销企业、经营组织组织农机投入生产,在大战大考中经受住了锻炼和检验。三是不断加强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化全区农机系统扶贫领域“抓系统、系统抓”专项治理,年内对自治区级项目资金5.58亿元实现全覆盖监督检查。全年全区14个市累计检查项目307次,发现问题21个,整改问题15个,移交问题线索2条,运用典型案例等开展警示教育137次,建章立制65个。四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年全区倾斜贫困地区项目资金3.26亿元,助力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全区农机系统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定点帮扶责任,深入组织开展“结对帮扶”。自治区农机中心切实加大定点产业扶持力度,扶持帮扶定点都安县地同村、仁合村扩建村集体牛场,抓好葡萄园、农机合作社建设,有力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组织系统党员深入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开展“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争做黄文秀式的共产党员”党建活动,同时发动江苏沃得、深圳大疆、北京一键智能等农机企业爱心捐赠农机具助力扶贫产业发展。
(二)勇于突破,农机购置补贴创出新高。
全年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支持,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程序,切实解决“农户想买补不了、政府想花用不了”大难题。一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要,大力推广轨道运输机等适用丘陵山区生产机具,农户购机热情高涨,众多丘陵山区县补贴资金出现较大缺口。我区一方面及时协调资金充裕地区先行调出今年资金用于填补,另一方面请示上级同意后预拨2021年中央资金1.5亿元,确保了全区购机补贴应补尽补。二是扩大补贴范围。积极争取将牵引式立式粉垄深耕深松机、便携式电动采桑机、整杆蔗种切段机等三种新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将茶叶色选机、输送机、压扁机、果树修剪机、食用菌料装瓶(袋)机、秸秆收集机等纳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将果园轨道运输机转化为常规机具补贴,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精准高效农业机械化技术。三是提高办补效率。常年开放补贴辅助管理系统,将补贴受益信息公示时间压缩至20天;大力推广手机APP,全面实现农民购机补贴线上办理,全年完成34464项,远超预期;实现监理与补贴系统数据互联互通,采取“先办证、后补贴”操作办法,有效减少现场实物核验环节。四是争取政策支持。开展全国生猪养殖设施补贴试点,对500平米以上高架网床环保猪舍予以补贴,并按照不同结构每平米补贴260至280元不等,将单个补贴对象年度享受最高额度限定在100万元,推动了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发展。五是强化违规整治。全年受理举报投诉案件6件,办结4件,未结2件,严格按违规处理要求将违规企业及责任人录入黑名单数据库,实现有效震慑。截至11月底,全区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登记总量6.44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37%;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登记总量462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92.5%。累计补贴机具10.98万台(套)、设施设备数量5.62万个(套),受益农户8.35万户,拉动社会投资约20亿元。
(三)发挥优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重要农时农业生产。
全年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农机抗疫情保生产优势作用。一是加强技术指导,提高服务水平。疫情严峻期间,主动联合全国农机化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农机化协会等开展系列网络直播课程和“线上交流”活动,累计组织培训81次超4.1万人次;组织举办全区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田间日”系列培训活动180场次,培训人员2.1万人次。二是加强宣传发动,发挥主力军作用。疫情期间,全区农机系统充分发挥农机装备在消毒防疫中用人少、效率高、用药省的优势,广泛动员2292个农机服务组织和大户开展疫情防控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有效解决疫情期间劳动力不足、人员聚集疫情传播风险控制难题。农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下乡4.6万人次,培训机手、维修工1.84万人,检修各类农机具75万台(套),投入农业生产拖拉机164万台,完成机耕面积3172万亩,机插面积1090万亩。双抢期间全区累计投入农业生产农机具120万台,培训农机手1.2万人,检修各类农机具37万台(套),完成晚稻机插面积533万亩,早稻机收面积1171万亩。三是加强服务创新,规范跨区作业。疫情期间,加强组织调度农机具跨区作业,灵活采取预约申请、错峰办理、邮寄送达等方式办理跨区作业证,避免疫情期间聚集交叉感染风险,截至11月底,全区发放跨区作业证并组织2479台农机具投入跨区作业服务。
(四)聚焦特色,着力推进农机化向丘陵山区优势产业拓展。
全年以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农民对机械化生产需要为目标,聚焦聚力特色产业机具示范推广,推动全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加强创建示范引领。全年投入1135万元财政资金扶持隆安、灌阳、桂平等9地建设青柚、油茶、凤梨释迦等9个优势特色农业全程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投入20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田林、田阳、罗城、龙州等4个国家贫困县重点打造高山晚熟芒果、机械化养牛、丘陵山区油茶等深具地方特色农产品全程机械化项目,突出核心区建设、农机农艺融合、宜机化改造,助推地方扶贫产业发展壮大。二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大胆“走出去、请进来”,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大中型农机生产制造企业、科研院校入桂深化农机化技术交流合作。河北凯特农机与广西五丰就大马力拖拉机生产研发开展合作交流,完成了《粉垄机与重型拖拉机一体化匹配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研究;广西合浦惠来宝完成《丘陵山地模块化智能农业装备研发》项目研究。三是加强农机助力扶贫。桂林市灌阳县、百色市右江区、来宾市象州县等丘陵地区组织实施农机化项目示范推广,助力脱贫攻坚。其中桑蚕主产区大力推广中耕培土、植保、伐条、消毒、投料、自动上簇、自动摘茧、蚕沙处理等机械设备,促进了桑蚕产业疫情期间及时复工复产,中央电视台及时报道《广西:机械化养蚕加快脱贫步伐》。年内在百色组织召开2020年广西丘陵山区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助推乡村振兴脱贫奔康现场演示会,全面展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成果,展现了农业机械化助推脱贫攻坚强大能力,区内外26家企业140多台(套)机械设备参会演示。四是强化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全年投入879万元在31个县(市、区)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扶持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建成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32个,总面积达6000亩以上。遴选技术能力较强、帮扶意愿较高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乡土专家等746户,作为科技示范主体(户)开展技术指导帮扶工作;对427名在编基层农技人员开展连续不少于5天脱产业务异地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农机推广队伍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