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为切实加强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强化技术指导,提高关键技术应用率,夯实全年丰产丰收基础,特组织有关农业专家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地块选择与整地
甘薯适应性较强,但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应选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土质疏松、孔隙度高的壤土或沙壤土种植,且涝能排、旱能浇。要尽量避免发生根腐病、线虫病和黑斑病的地块。整地前深耕,深度25~30cm为宜。冬闲地多在冬季深翻晒白,翌年再进行耕翻,碎土后作垄。甘薯茎蔓比较发达,很容易生根,因此起垄时要求垄距相等,垄形肥胖,垄沟深窄,垄直、面平,最佳高度是30~35cm,大垄双行种植垄距100~120cm、垄面顶宽不低于90cm。单垄种植垄距不低于80cm、垄面顶宽不低于30cm。
移栽前结合起垄、覆膜,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千克,氮、磷、钾复合肥50千克。
二、良种选择
应选择高产优质、适应性广、抗病性好、耐寒寒性好的甘薯品种,如:淀粉型品种可选择辽薯5、济薯25、徐薯22、烟薯29等;鲜食型品种可选择辽寒薯2号、辽寒薯3号、辽寒薯11号、烟薯25、普薯32和玛莎莉等。
三、适时育苗
1.育苗时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7~8℃开始育苗。一般于3月中旬进行育苗,五月中旬进行大田移栽。
2.育苗方式:温床、温室大棚高温催芽育苗效果好,也可以使用“三膜”育苗法,即在普通的塑料大棚里,地面覆膜,地上加设一层拱膜,这样也能实现温室大棚的效果,余出来的苗比较健壮,育苗周期35~40天。
2.种薯处理。选取具有原品种特征,薯形端正,无冷、冻、涝、伤和病害的薯块作为种薯。为了防止种薯带病,可将种薯放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中浸10分钟。
3.苗床建立。苗床要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靠近水源,无薯病的土壤和管理方便的地方。主要苗床类型有大棚三膜覆盖、酿热温床和电热温床。
4.排种。每平方米床面排种35千克左右,用斜排法或平排法,种薯头尾相压不超过四分之一,分清头尾,不得倒排。排种后盖细沙5~8厘米厚,然后喷水湿润床土。
5.苗床管理。苗床管理的原则是前期高温催芽,中期中温长苗,后期低温炼苗。
(1)高温催苗。排种后使床土温度上升到32℃,保持约3天,再使床土温度上升到35℃,保持3~4天,抑制黑斑病病菌的侵染,而后到出苗前一直保持在31~35℃。种薯上床时浇足水分,一般在幼芽拱土前不要浇水,如床土干旱,可浇小水。
(2)中温长苗。甘薯出苗后,床温应保持在25℃左右,但应防止长期处在27~29℃,以防发生黑斑病。此阶段一般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干旱时可在上午8~9时浇水。初期水分不足,根系伸展慢,叶小茎细,容易形成老苗;水分过多,则棚内空气稀薄,影响萌芽;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薯苗柔嫩易发生徒长。除通风换气、浇水外,同时还应让薯苗充分接受阳光。如果白天棚内温度过高,应及时通风降温,避免烧苗。
(3)低温炼苗。薯苗生长到15厘米以上时,应停止浇水、升温措施,降低苗床温度,一般保持在18~20℃,经4~5天,苗高25~30厘米即可采苗。采苗前3~5天,将床温降到20℃左右,为了避免薄膜覆盖的苗床内气温过高,除通风散热外,床土还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便降低膜内气温。对于直接栽人大田的薯苗,移栽前2天需揭膜炼苗。
(4)及时采苗。在薯苗高25~30厘米、经过5小时以上的放风晒苗后才可采苗。剪苗应采用高剪苗方式,即在离土面5厘米部位剪苗,保留底部1~2片叶。尽量选择短节间薯苗。高剪苗方式可有效减轻薯苗黑斑病、茎线虫病等,降低幼苗带病率,有效防止或减轻大田病害的发生;同时剪苗不破坏芽原基,不影响下一茬出苗量。采苗时,在更换品种前,用2%氯化钠浸泡剪刀3~5分钟消毒。应坚决杜绝拔苗栽插或拔苗后再剪根。
四、适时栽插
1.栽插前起垄。甘薯垄栽适宜垄宽75~85厘米、垄高20厘米左右。垄栽可加厚松土层,加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排水,改善土壤通气性,促使根块彭大。
2.栽插时期。以气温稳定在15~16℃,10厘米地温稳定在16~18℃时为栽插适期,辽宁地区约在5月中旬左右,覆膜栽植可以提前10~15天栽植。
3.栽插密度。一般甘薯适宜密度为3500~4500株/亩,肥地、早栽或长蔓品种可稍稀些;反之,则稍密些。
4.栽插前秧苗处理。栽插前,用60~80毫克/千克α-萘乙酸溶液浸泡基部薯苗10分钟,促进生根。
5.栽插方式。采用船底形栽法,薯苗的基部在土层内2~3厘米,中部各节略深(4~6厘米),沙地深些、黏土浅些,整株薯苗呈船底状。
五、田间管理
1.及时查田补苗。移栽6天后及时查田补苗。
2.水肥管理。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栽植前覆地膜,有效提高土壤温度,调节土壤湿度,促进根系的发育和提前结薯,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指在甘薯进行滴灌栽培的同时,将化肥溶解注入滴灌系统,肥料可直接均匀施到作物根系层,实现水肥同步,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
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进行科学施肥。一般每亩施用有基肥300~1000kg,同时配合施用复合肥30~50kg。在栽植30~40d后可追施壮苗肥,通常以氮肥为主,栽植70~80d后可追施彭大肥,通常以钾肥为主,膨大期滴施可溶性钾肥7.5千克/亩,收获前10天滴施一次磷酸二氢钾1.5千克/亩。
3.防茎叶徒长。甘薯生长前期要“促根促叶”,生长后期要“控上促下”即控制地上部旺长,薯秧即将封垄时,用烯效唑5%可湿性粉剂30克/亩兑水30千克均匀喷在秧上。根据情况连喷2~3次,最佳状态是地上部能看出明显的垄型。
六、病虫害综合防治
坚持物理、化学防控相结合,合理轮作倒茬,选择无病、抗病品种,采用低毒高效药剂及时防治病虫害。农业防治可采取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清除田间杂草等措施。生物防治可采用捕食螨等捕食性天敌防治蚜虫、红蜘蛛等。化学防治针对北方春薯区常发的黑斑病、根腐病可以采用45%代森铵水剂200倍~4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800倍~1000倍液浸种3~5 min;针对茎线虫病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250~350g兑水适量,拌细沙土20~25kg,薯苗栽插前放入穴中,然后浇水盖土;针对常发的地下虫害蛴螬和小地老虎可在耕地起垄时每亩采用3%辛硫磷颗粒剂4~8kg进行土壤处理。
七、适时收获
一般正常收获期在9月下旬至10月初。留种用甘薯应在10月1日前收获。甘薯收获时要做到“三轻”“五防”。“三轻”即轻刨、轻运、轻入窖,“五防”即防霜冻、防雨淋、防过夜、防碰伤、防病害。
八、安全储藏
1.贮藏方法。甘薯贮藏方法很多,有大屋窖、“非”字和“半非”字型发卷窖、简单的深井窖、浅棚窖、崖头窖和炕下窖等贮藏方法。
2.贮藏条件。甘薯贮藏期温度应为10~15℃,最适温度为11~12℃。低于9℃易受冷害,高于15℃易发芽。甘薯贮藏最适宜温度为11~12℃。甘薯贮藏湿度一般保持在85%~90%。湿度过大,病菌繁殖快,薯块易腐烂;湿度过小,薯块水分丧失多,影响薯块的品质和发芽能力。
3.薯窖消毒。采用硫磺熏蒸、福尔马林消毒、硫酸铜、多菌灵喷洒等薯窖消毒方法,对黑斑病菌及其它杂菌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贮藏期的管理。甘薯贮藏期可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管理。
(1)前期管理。入窖20~30天为前期,此期有加温条件的窖,进行高温处理,防止黑斑病和软腐病危害。但此期窖内温度较高,薯块因呼吸作用旺盛也产生高温,应做好薯窖的通风降温工作,使温度平稳下降,减少闷窖和病害的发生。
(2)中期管理。以保温为主,此期为入窖1个月至次年立春前。这阶段要做好防寒保温工作,不管哪种贮藏方式,窖温都应保持10~13℃。低于10℃要采取加温措施。
(3)后期管理。立春以后为后期,气温逐渐回升,但窖温仍应维持在10~13℃,晴天可适当打开窖门、气孔通风换气。虽然气温有所回升,但寒暖不定,气温波动大,仍需窖温稳定,要定期检查,严防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