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稻、玉米抢烘
收获后的水稻稻谷、玉米籽粒含水率如未达到储藏要求,应及时烘干。水稻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一般为20%—35%,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一般为20%—25%,应及时烘干至安全储藏含水率(籼稻一般为13.5%,粳稻一般为14.5%,玉米一般为14.5%),以免发霉、变质,影响粮食品质。收获后的水稻稻谷、玉米籽粒含水率如未达到储藏要求,应及时烘干。烘干作业应遵循就近原则,提前联系烘干地点,统筹安排,合理拉运,随收随烘,避免湿粮长时间堆放。
(一)选择适宜机具
谷物烘干机根据烘干批次、生产规模配置,宜选用低温循环式烘干机,也可选用连续式烘干机;宜选用燃气、生物质、热泵等环保热源。
水稻宜采用低温烘干,可选用循环式或连续式烘干机。当环境温度大于25℃、稻谷含水率大于24%时,应在收获后10小时内烘干。气温越高或含水率越大,应更早更快烘干。玉米籽粒可适当提高烘干温度,宜选用连续式烘干机;收获的玉米果穗,应先离地储存,通风降水,待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或进入冬季果穗结冻后,再脱粒并烘干。
(二)烘干作业
烘干前,应进行初清,含杂率应≤2%且不得有长茎秆、麻袋绳、塑料薄膜等杂物;应测定谷物初始含水率,同一批烘干的谷物水分不均度应≤3%。烘干时,玉米籽粒(不包括制种玉米籽粒)温度一般不超过50℃,最高不超过55℃,应控制一次降水幅度不大于18%或平均干燥速率不大于2.5%/h,防止玉米裂纹率增大;水稻籽粒温度一般不超过40℃,最高不能超过43℃,应控制干燥速率不大于1.5%/h,防止爆腰率增大。烘干后,谷物色泽气味应无明显变化,无热损伤粒、焦糊粒。
(三)作业质量要求
稻谷烘干作业质量应符合GB/T 21015-2023《稻谷干燥技术规范》要求:破碎率增值≤0.3%;爆腰率增值:循环式干燥机≤5%,连续式干燥机降水幅度≤5%时,≤2.0%;5%<降水幅度≤10%时,≤3.0%;降水幅度>10%时,≤4.0%;干燥不均匀度:循环式干燥机≤1.0%,连续式干燥机降水幅度≤5%时,≤1.0%;5%<降水幅度≤10%时,≤1.5%;降水幅度>10%时,≤2.0%。烘干后色泽、气味无明显变化,无热损伤,无焦糊,种子发芽率不低于干燥前。
玉米烘干作业质量应符合GB/T 21017-2021《玉米干燥技术规范》要求:破碎率增值≤0.5%;裂纹率增值:降水幅度≤5%时,≤15%;5%<降水幅度≤10%时,≤20%;降水幅度>10%时,≤25%;干燥不均匀度:循环式干燥机≤1.0%,连续式干燥机降水幅度≤5%时,≤1.0%;5%<降水幅度≤10%时,≤1.5%;降水幅度>10%时,≤2.0%。烘干后色泽、气味无明显变化,无热损伤,无焦糊,种子发芽率不低于干燥前。
(四)安全操作要求
操作人员应经培训,熟悉烘干机的结构原理、安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作业前,应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各部件紧固、清理内部残留和易损件磨损情况等,确保密封良好、电气设备接地正常、无裸露电线等,并清理作业现场,进行空载运行测试。作业中需规范操作流程,检查料位器与进排粮系统联锁等安全装置是否正常,注意防火防爆,避免明火和易燃物堆积,控制热风温度,定期检查电器设备和粉尘浓度,安排专人值守并配备防护装备。作业后要关闭电源,清理现场和设备内部残留,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记录运行及事故处理情况。涉及密闭空间作业时,应先通风换气至有害物质浓度降至安全标准后方可进入,作业人员需配备防护用品、穿工作服与胶靴,并使用低压照明设备,且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安全规程并严格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