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晚稻抢种
水稻毯状苗机插、大钵体毯状苗机插、钵苗摆栽、钵苗有序抛秧等机械化移栽技术模式与直播相比,能够有效增强晚稻抵御寒露风等灾害天气能力,有效缓解双季稻种植茬口紧张,减少除草剂施用,具有较大的增产增收潜力,应持续提高移栽应用比例,有力有序减少直播稻。晚稻抢种应从播种育秧、大田耕整、机械化插秧、田间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升插秧质量,为增产潜力转化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有力的机械化支撑。
(一)播种育秧
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种植制度、栽插季节、生产模式等选择生育期适宜、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性好、发芽率和分蘖力较强、适于机械移栽并通过审定的主推品种。双季晚稻种植品种应统筹考虑早稻收获期和晚稻品种生育期,合理搭配,确保安全抽穗,实现晚稻机插高效生产。
2、育秧方式
培育适龄壮秧是水稻稳产高产的基础。通过带蘖标准壮秧的培育,达到预期田间栽插穴数和基本苗数,使大田群体长势均衡一致;带蘖壮秧有利于早生快发,争取足穗,塑造壮杆大穗,使个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创造高产基础。应选择适宜的机械移栽育秧模式,宜采用集中育秧方式,有条件的建议采用硬地硬盘育秧,提高秧苗素质和育秧效率。集中育秧应科学布局,经济适用,规模适度,便于统一管理和方便取秧、运秧;应做好集中催芽、精量播种、暗化出苗、苗期保温保湿和水肥药管理,提供高素质壮秧。
3、苗床准备
按照排灌方便、背风向阳、肥力中等、便于管理的原则提前备足秧田(或大棚苗床),秧田与大田面积比一般为1:80—100,大钵体毯状苗和钵体苗秧田与大田面积比为1:60—70。有条件地区宜选用基质育秧;如采用大田秧池育秧,应在播种前一周将秧田翻耕平整,达到“上糊下松、沟深面平、肥足草净、软硬适中”畦面标准,秧床顶面宽1.3—1.4m,平整光滑;秧沟宽0.25—0.30m,深0.15—0.20m;四周开较深围沟,确保良好的通气性、透水性,提高秧苗的抗低温冷害能力。
4、适期播种
根据品种特性、早晚稻茬口期确定适宜播种期、播种量和秧龄,培育适龄壮秧;播种时,根据机插秧作业计划做好分期播种育苗,防止移栽时秧苗超龄。应尽可能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方式,宜选用流水线播种,一次性完成装土、洒水(包括消毒、施肥)、精密播种、覆盖表土等多个环节;也可选用轨道式播种机械。
5、秧苗管理
晚稻秧苗生长正值高温高湿季节,尤其应注意控温控湿,防止秧苗徒长,造成苗细苗弱。采用大田育秧,可搭建育秧棚,覆盖遮阳网或无纺布,防止高温暴晒、大雨冲刷和鸟害鼠害,避免秧苗不齐不匀。水分管理应实现旱育旱管,硬地硬盘育秧宜采用微喷灌溉,保持秧板土壤湿润和供氧充足,应根据秧苗长势及天气情况及时揭遮阳网或无纺布。移栽前3天左右,秧床施用尿素和氯化钾作为送嫁肥,并对秧苗喷施一次对口农药,做到带肥带药栽插,以便壮秧下田,有效控制大田活棵返青期的病虫害。
6、适机秧苗
各地应根据气候、土壤、地貌等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适用育秧技术路线,按照“为机育秧”理念,培育适宜机械化作业的秧苗。适宜机插秧的壮秧标准为: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基部粗壮、叶挺色绿、青秀无病、均匀整齐;根系短、白、粗、多,盘结牢固,提起不散;晚稻叶龄3.0—4.0叶,苗高12—20cm,秧龄15—20天;移栽后发根快、抗逆性强,能够早扎根、早活棵、早分蘖。
(二)机械耕整
1、选择适宜的机具
宜采用激光、卫星平地机,有利于高质量整地和水肥药高效利用。耕整地宜采用橡胶履带式农业机械,避免使用90马力及以上轮式拖拉机开展水田机械化作业,减少接地比压,减少水田犁底层的破坏。配套机具可选用反转灭茬旋耕机、旋耕机、铧式犁、水田埋茬起浆机、水田耙、平地打浆机等。
2、耕整地作业
双季稻区茬口紧,在早稻收获后应及时耕整地。实施秸秆还田地块,在早稻收获时,应使用具有切碎及均匀抛撒装置的收获机,秸秆切碎长度≤10cm,割茬高度以不影响耕整地质量为宜,一般≤15cm;若采取高留茬收获,在耕作前应再增加一遍秸秆粉碎还田作业,以提高秸秆还田质量;应增施氮肥、减少磷钾肥用量,以每100kg秸秆增施纯氮0.5—1kg,宜选择铵态氮或尿素,提倡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在耕整地作业前,均匀撒施在田间。
耕整地作业时,应根据田块的具体形状确定作业路线,应尽量避免或减少重耕、漏耕及小角度转弯,一般作业两遍,第一遍宜慢,第二遍速度可稍快,两遍作业应纵横交叉作业。可采用大、中功率拖拉机配套加大耕深的旋耕机或铧式犁耕翻,一般翻耕深度18—22cm,旋耕深度12—16cm,耕深控制在16—20cm,连续2年以上旋耕地块宜适当加大耕深;翻耕或旋耕应结合施用有机肥及其他基肥,使肥料翻埋入土,与土层混合。应采用水田耙或平地打浆机平整田面,沉实后达到机插要求。
3、作业质量要求
应做到“平整、洁净、细碎、沉实”。耕整深度均匀一致,田块平整,地表高低落差不大于3cm;田面应洁净,无残茬、杂草等杂物;耕整后应下碎上糊,上烂下实;泥浆应沉实达到泥水分清,寸水不露泥,沉实而不板结,机械作业时不陷机、不壅泥,争取水稻栽后早活棵、快分蘖、不僵苗的大田环境。插秧前,应提前做好水分管理,插秧时水深应保持1—2cm“花达水”状态。
(三)机插秧
1、秧苗准备
根据作业时间和进度,合理安排起秧时间和规模,做到随起、随运、随插;应尽量减少秧苗挤压和秧块搬动,避免运送过程中秧块变形及秧苗折断。秧盘起秧时,先拉断穿过盘底渗水孔的少量根系,连盘带秧一并提起,再平放,然后小心卷苗脱盘,提倡采用秧苗托盘及运秧架运秧。秧苗应随起随运随插,尽量减少秧块搬动次数,避免运送过程中挤、压伤秧苗、秧块变形及折断秧苗。运到田间的待插秧苗,应采取遮荫措施,防止烈日晒伤秧苗。
2、选择适宜的机具
根据地块条件、水稻品种、秧盘规格选择适宜类型的插秧机。提倡采用高速插秧机作业,提高工效和栽插质量;宜选用同步侧深施肥插秧机作业,一次性完成插秧、施肥等作业,减少作业次数。插秧机应加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科学规划作业路径,提高插秧直线度和调头对行衔接一致性,提升土地利用率。
作业前,应提前加注润滑油,并检查调试插秧机,一般空运转5—10分钟,确保各部件运转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应提前调整栽插株距、取秧量和栽插深度。装秧苗前,应将秧箱移动到导轨的一端,避免漏插;秧块应紧贴秧箱,不拱起,两片秧块接头处应对齐无间隙;必要时,应洒水润滑秧箱面板,使秧块下滑顺畅。
3、插秧作业
根据水稻品种及栽插季节选择适宜栽插密度。采用7寸秧盘(栽插行距25cm)时,常规稻株距12—16cm,每穴3—5株,种植密度1.9—2.2万穴/亩;杂交稻株距14—16cm,每穴2—3株,种植密度1.8—1.9万穴/亩。9寸秧盘(栽插行距30cm)时,常规稻株距12—16cm,每穴3—5株,种植密度1.4—1.9万穴/亩;杂交稻株距14—17cm,每穴2—3株,种植密度1.3—1.6万穴/亩。
应抢早栽插晚稻,以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促进有效分蘖,争取多穗、构建大穗,奠定高产基础。栽插质量应达到“浅、匀、直、稳”,应提高秧苗的移送、切块精度,减少植伤,争取早活棵、早返青,促进低位有效分蘖。浅,是指浅插秧,一般立苗不倒即可,可以促进分蘖节位降低,使植株早发分蘖,多发低节位分蘖,增加有效分蘖,减少无效分蘖;匀,是指插秧均匀,株距一致,深浅一致,保证秧苗均匀分布,有利于培育壮苗;直,是指作业直线度高,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便于后期的管理;稳,是指秧苗入土后保持稳定,不发生倒伏、漂秧等情况。插秧作业深度一般在1—3cm,作业后漏插率≤5%,伤秧率≤4%,漂秧率≤3%。
(四)田间管理
插秧作业后,宜采用浅湿灌溉方式。活棵返青期一般保持1—3cm浅水层。机插秧作业后1周内,应根据杂草种类结合施肥喷施除草剂,施药时水层应为3—5cm,保水3—4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使用中耕除草装备、覆膜插秧等进行物理除草防草作业,减少化学除草剂的施用次数和施用量,促进稻田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改良。一般在机插秧作业后2周左右进行,除草时水层应为3—5cm。应根据经营规模和地块大小,因地制宜选用适用的高效植保机械。连片成方的规模种植,宜选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进行统防统治;丘陵山区及分散小地块,自走式植保机械下田困难、频繁调头轮辙压苗,宜选用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
(五)安全操作要求
操作人员应经培训,熟悉播种机、耕整机械、插秧机等农业机械的结构原理、安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要持有操作证书方可使用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进行作业。育秧流水线播种机作业时确保传送带防护栏完好,禁止手指伸入送种装置,育苗棚内电气设备具备防水等级,加热设备远离秧盘。耕整机械作业前检查刀片紧固情况,禁止刀片变形、缺失时作业,拖拉机悬挂农具用安全销固定,提升农具时下方禁止站立人员。插秧机启动前确认栽插部件附近无人员、转动部位无杂草,调整株距、深度时切断动力。侧深施肥装置作业时,需先检查肥料箱的密封情况,确保箱盖闭合严密、密封圈无老化破损,避免化肥泄漏腐蚀机械部件或造成农田污染,同时保证施肥量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