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避免闲置鼓励规模耕种
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
日本长野县饭岛町的田切农产负责人紫芝勉正在查看西红柿长势。
本报记者刘军国摄
日本秋田县汤泽市位于横手盆地南部。这里土壤肥沃,冬季降雪充沛,是优质品牌大米秋田小町的重要产区。然而,在少子老龄化的背景下,即使这样的优质农产区,也面临着耕地撂荒闲置的问题。
35岁的高桥征志是这里为数不多的年轻种植户,已从事农业13年之久。他大学主修经济学,毕业后由于不忍心看到家乡优质耕地被撂荒,决定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目前,他除了和父亲一起在家里16.4公顷耕地上种植大米、大豆、苹果外,还与朋友合租了附近农户的4公顷土地种植大葱。“保护耕地,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从事农业。”年过六旬的汤泽市水稻种植户石成寿告诉本报记者,希望更多像高桥征志这样的年轻人到农村开拓发展机遇。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2019年,日本耕地面积减少到439.7万公顷。日本农林水产省推算,按照目前趋势,到2030年,日本耕地将减少至392万公顷,令人担忧。为此,日本政府正采取各种措施确保2030年耕地面积保持在414万公顷。
日本根据《耕地法》建立了耕地转用许可制度,严格限制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针对耕地撂荒闲置问题,日本2016年再次修改《耕地法》,从2019年开始对撂荒土地提高征税比例,其土地税为正常耕地的1.8倍。
据统计,日本农业从业者七成在60岁以上。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多次调查显示,耕地撂荒主要原因是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农产品价格低迷等,很多耕地的继承人也不愿意从事农业。
为了缓解撂荒闲置的问题,日本各地设立了耕地中间管理机构。本报记者在各地采访过程中,经常会看到相关宣传资料。耕地中间机构通过支付租金的方式,把那些有意出租的土地集中起来,然后转给希望从事农业的个人和企业,进行大规模耕种。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吸引更多希望从事农业的人成规模地租种耕地,减少耕地的闲置和浪费。
每年,日本各级农业委员会都会对本地区的耕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对于被撂荒的耕地,如可耕种,将引导所有者把耕地租给耕地中间管理委员会,而对于无法再利用的耕地,农业委员会则迅速采取措施将其转为非农业用地。
在日本,也有农民自发成立企业,将小块农田集中起来规模经营。长野县饭岛町位于狭长山谷地带,这里没有大片广阔的平原,大都是小块梯田。当地农民紫芝勉经过反复考察与协商,与其他当地农民合作成立股份公司——田切农产,通过企业化管理,农民既可以把土地租给田切农产,也可以在保留土地的同时加入田切农产的体系。这种灵活的方式,既防止了耕地被撂荒,又保留了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经过10多年的经营,田切农产的各项经营已经步入正轨。目前,田切农产经营的耕地面积超过100公顷,每年销售额约有1.4亿日元(100日元约合6元人民币)。
(本报东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