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新民市的范屯村有养农机第一村的称号。我们来到马文福家的时候农忙已过,他正和儿子忙着保养设备,父母正专注地为自家小院种的玉米和土豆浇水除草,四辆凯斯拖拉机静静地停在对面的机库中。
马文福一家与农机的故事跨越了三代人,从一锄一犁到万物智能时代,一家三代种地的方式折射出半个多世纪中国农业的变迁。
01.
初代|精耕细作的老农人
老爷子是真正的"老把式",用传统的方式耕种土地。如今家里早已不靠种地养家,但他还是每天伺弄着院子里的庄稼和菜畦。那些靠天吃饭的记忆刻在了骨子里,而今他的"主场"虽已缩小至院落方寸,但对土地的眷恋,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马家爷爷奶奶打点着院子里的小块地
02.
二代|农机夫妻的创业打拼史
2009年,马文福和妻子吴新柳(小柳)用种地攒下的全部积蓄,买下第一台国产拖拉机。"刚开始就想着自家种地方便,顺带接点零活。"马文福回忆道。
谈到为什么选择凯斯,妻子小柳回忆起一次和同行一起作业的场景:“对方的凯斯2104拖拉机犁地又直又好,再对比自己身后犁的深浅不一(有点像“狗刨”),当时就受刺激了。不久之后逛街时,碰巧听说凯斯经销商在店内搞活动,本来只是想着去看看,还没下定决心要买,结果马文福一听到凯斯2104发动机打着的声音,立刻拍板买下它。”
马文福一家三口
从2019年到2024年,夫妻俩赚了钱就再投入,先后购置了凯斯四台拖拉机、两台青贮机和其他的农机具。从最开始的凯斯2104拖拉机,到再添两台2404拖拉机,再到去年的3404,如果今年下半年作业量理想,计划再购入一台3404。
随着规模慢慢扩大,马文福夫妇在农忙时经常在外作业,渐渐没法兼顾自家的田地,后来索性包给其他人,自己专注跨区作业。
现在,他们一年中有近半年的时间在外作业,马文福负责总体规划及设备的维修保养,小柳既当司机又管后勤,从辽宁到河北再到内蒙和青海,马家的机队在中国北方的黑土地留下一道道车辙,夫妻配合默契,把日子过得像农机引擎一样热气腾腾。
小柳从凯斯MAGNUM3404驾驶室下车
03.
三代|未来可期的后浪
17岁的马宏昊,是这个农机之家的"第三代传人"。问及小马对农机的了解,小柳打趣道:“他呀,打小就会开拖拉机,跟着他爷爷学的。略显腼腆的小马有着超越年龄的稳重和通透,尽管父母曾希望他努力考大学,但小马却另有想法,相比在学校里学习书本知识,他更喜欢跟着父亲鼓捣机械,认定养农机是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也成功说服了父母。
小柳说:“这孩子车懂得比我们多,之前有一回3404拖拉机有个异响,机手开了好几天也没找出来问题,结果小马上去开了一圈就打电话给他爸说是增压机排气口漏气了,一看还真是。”
作业总免不了风吹日晒,谈及辛苦,晒得黝黑的小马笑了笑说:“也还好,现在都有智能导航,也不是一直要盯着。”
小马驾驶凯斯拖拉机
像小马这样的年轻一代,对高科技农机的认知也有了更高的水平。父辈虽有多年的操作经验,对于像“一键定速”这样的智能功能却并不敏感,而小马和小伙伴却能通过短视频学习快速掌握这些功能,转而教会父母和其他机手,更好地发挥凯斯拖拉机的技术优势,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操作强度。
04.
全家拧成一股绳
自媒体锦上添花
小柳有一个快手账号“小柳农机”,目前已经积累了7万多粉丝,“一开始也没想别的,就想随手拍,记录下生活”,小柳说道。视频里的小柳驾驶着拖拉机行驶在旷阔的土地上,英姿飒爽。
粉丝中大多还是农机同行们,小柳有时也会拉上丈夫,对像凯斯3404这样的大马力拖拉机进行示范讲解,吸引到众多点赞。她分享的内容既有辛劳的作业奔波,也有逗趣的家庭日常,让人感受到了一家人相互支撑的温暖与向上。
临走时,他们还热情地赠送了自己家种的苞米碴子(煮粥嘎嘎香)和咸鸭蛋,挥别后一家三口要一起去驾校——小马就要满18岁,可以正式考驾照了。这位充满朝气的接班人正蓄势待发,准备在这片土地上续写家族的故事 。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那份流淌在血脉里的坚持、与土地的羁绊,以及无论风雨晴晦都牢牢拧在一起的——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