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北及东北麦区
1.小麦播种期
小麦播种阶段,根据不同发病区域合理调控推广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白粉病、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大力推行种子药剂处理,通过杀菌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有效控制苗期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白粉病、全蚀病、黑穗病、麦蚜、吸浆虫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必要时,对地下害虫混合发生区或单独种类严重发生区采用土壤处理防治病害。为减少土壤污染和避免杀伤天敌,应提倡局部施药和施用颗粒剂,随耕翻入土中。种子处理药剂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三唑酮、噻虫嗪、吡虫啉、辛硫磷等,土壤处理可选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避免药害发生。
2.小麦出苗—越冬期
在山西、河北中南部麦区主要监测麦蜘蛛、麦蚜、地下害虫、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等病虫害。北部麦区根据当年气温、土壤墒情等,适时浇好防冻水。冬小麦播种早、出苗早的田块重点监测麦蜘蛛、纹枯病和叶锈病。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调查,当每33cm行长麦蜘蛛达到200头或每株有虫6头时,即用阿维菌素、马拉硫磷或联苯菊酯等药剂施药防治。防治方法以挑治为主。地下害虫危害死苗率达到3%时,可选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对蛴螬、金针虫、白眉野草螟等地下害虫进行防治。
3.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重点监测小麦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和麦蜘蛛,当小麦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株率达10%左右,中南部麦区田间小麦叶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噻呋酰胺、井冈霉素等药剂开展防治,在茎基部喷施药剂防治纹枯病、兼治茎基腐病等病害,同时做好麦田清沟理墒工作,确保麦田沟系空气畅通。在山西、河北中南部地区重点监测麦蜘蛛,当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北部麦区田间监测到金针虫、蛴螬、白眉野草螟危害时,应及时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进行灌根或毒土防治。
4.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针对病虫害发生种类,实施“一喷多防”措施,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北部麦区重点抓好小麦吸浆虫蛹期撒毒土和成虫羽化初期喷药。在小麦抽穗期,每10复网次有成虫10头以上,或使用两手扒开麦垄看到2~3头成虫时,立即选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喷雾防治,小麦吸浆虫重发区,可选用辛硫磷、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并及时清理麦叶残留毒土,连续用药2次,间隔3天,消灭成虫于产卵之前。要注意麦蚜防治,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800头,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当田间叶锈病病叶率在1~2%之间,应及时挑治,控制病点。可选用三唑类杀菌剂喷雾防治。
山西、河北南部及东北麦区重点防治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当小麦条锈病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治药剂选用三唑类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采用主动预防策略,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遇有持续2天以上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提前至抽穗期。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烯唑醇、氟环唑、己唑醇、丙环唑等,施药后6小时内若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小麦生长中后期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条件,若有持续降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防治一次,确保药剂防治效果。
小麦生长中后期小麦锈病和麦蚜混合发生,可采用三唑酮、抗蚜威混配喷雾防治;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三唑酮、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喷雾防治。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多菌灵、三唑酮、抗蚜威混合施药。
小麦灌浆期主要防治麦蚜、白粉病、叶锈病和纹枯病,可实施“一喷多防”措施。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则进行针对性防治。当叶锈病病叶率达3~5%时,或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统一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当病虫发生程度较重,田间病虫数量仍高于防治指标时,应进行第二次防治。小麦灌浆期当麦蚜百株蚜量达800头以上时,立即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