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乡村宜居宜业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20个字,彰显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也寄托着亿万农民群众的真切期待。
乡村承载着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不断擦亮农村的绿水青山,扎实解决农民身边的一件件“小事”,交出了靓丽的答卷。
潮白河畔,微风习习、草木葱茏,不远处大红灯笼点缀着一排排青砖灰瓦的农家院……天津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以前也曾经历“脏乱差”,道路坑坑洼洼,畜禽粪便堆满附近池塘。
近些年来,经过清理池塘、修建道路、拆除违建、牲畜圈养等系统整治,池子变身荷塘,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小广场、小凉亭干净清爽。村庄变美后,村民们办起农家院,吸引八方游客。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生活环境更宜居。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基本得到管控。
农业生产方式更绿色。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模式,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下降势头,利用率平均达到40%以上。畜禽养殖大县开展整县推进粪污综合利用,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超过80%。
生态系统更健康。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长江十年禁渔成效初显,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日子越过越红火,芝麻开花节节高。
越来越多农民群众的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生活习惯清洁卫生,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你家有几颗星?”近段时间,贵州省修文县一些乡亲见面,时常聊起“星级文明户”评选。在龙场街道沙溪村上田坝组,很多村民屋外挂着“星级文明户”标识。在这块小牌子上,有勤劳致富星、垃圾分类星、不滥办酒席星、无秸秆焚烧星、无违规建房星等10项内容。
“小评比”触动观念大转变。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孝老爱亲、勤俭持家,文明新风吹遍田野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各地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各地各部门加强“钱、地、人”要素支持。把乡村振兴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点,制定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政策,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大力培养乡村工匠,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农村创新创业蓬勃发展。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三农”领域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面向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亿万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辛勤耕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将在希望的田野绘就更加壮美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