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跟得上,产后储得好,粮食流通服务体系更健全
产后服务更完善,用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
“产后不犯愁,种粮有底气。”山东省嘉祥县金屯镇燕屯村,农民乔小德收完小麦又种下300亩玉米。去年,他种的鲜玉米棒还没下地,就被天成农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直接收购变成了现钱。“每斤比市场价高两分钱,还少了运输、晾晒、储存等环节的成本。”乔小德说。
粮好也要储得好。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各地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400多个,农户科学储粮仓近56万套,初步形成布局合理、需求匹配、功能完善的专业化、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
绿色储粮更放心,产后损耗不断降低。
“新粮仓既通风防虫,又隔热美观,丰收后更放心。”在山东省梁山县大路口乡西张博村村民刘传征家,两个天蓝色新型科学储粮仓里,麦子金黄饱实。去年,刘传征家里储存的小麦质量稳定,错峰销售,一斤多卖了1毛多钱,“靠着新技术,一亩增收200多元。”
目前,全国已推广建设约1000万套储粮新装具,使用储粮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率由8%降至2%以下。通过提升储粮技术水平,国有粮食储备仓库综合损失率降至1%以内。
质量检验严把关,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我们抽取了包括稻谷、玉米、油菜籽在内的粮食品质样品36个,覆盖全区15个重点产粮镇街、40余个村、200多户农户。”近日,重庆市合川区启动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检测,合川区相关负责人说,“根据检测结果,我们进一步压实粮食收储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障消费者吃上‘放心粮’。”
全国累计增加检验参数2.9万个,月均检验样品数量增加2.6万个……随着优质粮食工程深入实施,各地健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提升国家、省、市、县四级1500余个粮食质检机构功能,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流通网络更高效,进一步激活市场机制。
“开拓线上市场后,销量一直在提升,好粮油卖到千家万户。”北大荒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绿色智慧厨房七星专营店内,负责人杨春燕正和工作人员将网络直播销售的农产品打包用快递发往全国,“线上开店近两年,13个系列220余款绿色农产品销售额达300余万元。”
各地积极推进“互联网+粮食”行动,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和新型零售业态,通过搭建“中国好粮油”交易平台,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利用大型综合超市等设立“好粮油”专柜和建设直营店,加大线下销售力度,构建新型销售网络,使“好粮油”产品更加高效便捷地摆上百姓餐桌。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粮食产业持续优化升级
粮食生产既要保数量,也要保质量,这是在更高水平上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出发点。各地借鉴推广典型经验,着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三链协同”。前端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中端推动粮油精深加工,后端推进主食产业化,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
——精深加工,充分利用每一粒粮食。
走进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镇五得利面粉厂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在这里,小麦有多种用途。”车间负责人高国刚介绍,“麦皮用来生产杂粮饼干,麦胚经过技术提取,变成化妆品和保健品等高端原料,身价倍增。”
延伸产业链,原字号产品少了,精深加工品多了。各地增加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等食品有效供给,促进居民膳食多元化。
——龙头带动,有力支撑粮食产业。
“产业链上种粮,好麦就有好出路。”河南省永城市新桥镇种粮大户刘新全介绍,3000多亩的强筋麦被河南汇丰集团购买。在生产线上,刘新全收获的麦子变成饺子粉、馄饨粉等专用面粉,销往20多个速冻食品厂家。在众多龙头企业带动下,河南不仅是粮食主产区,也是农产品加工主产地,全国1/3的方便面、7/10的水饺产自河南。
粮好需要加工好,好粮源吸引好企业。山东省中裕集团在安徽省阜南县新建30万吨小麦加工生产线,改变了当地买原粮、卖原粮的局面。正在建设的皖西北粮食产业园,集粮食仓储、精深加工、物流配送、检验检测、科技研发等功能于一体,为进一步发展粮食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融合,让农户得到更多收益。
橙黄的稻谷压弯了腰,通红的小龙虾正在上水。在江西省吉水县盘谷镇稻虾共作示范基地,运送小龙虾的车辆往来穿梭。“亩产有机稻800斤,小龙虾300斤,亩利润达5300元,是普通种粮的四五倍。”基地负责人王银笑说,不少农户跟着开起农家乐,带动1423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各地发展粮食循环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稻虾共作、农田观光等成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据统计,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户经营收入增加了67%。
粮食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添动力。张务锋表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做好粮食绿色仓储、粮食品种品质品牌、粮食质量追溯、粮食机械装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进一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