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8月,中国农业机械对外贸易呈现出“进口收缩、出口放量”的显著分化态势。据中国海关数据,今年1—8月,我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额达到540.7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4.6%。其中,农业机械出口市场维持强劲增长势头,出口额达508.38亿元,同比大幅提升53.4%,较去年同期增速提高了53.4个百分点。同期,我国累计进口农业机械及零部件32.3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5.3%。前八个月,贸易顺差高达476.02亿元,同比增长65.7%。

农机出口市场:出口总额增长超53%,出口结构优化显著
整体出口规模大幅增长,增长态势强劲
2025年1—8月,前10类农机出口额全部实现同比增长,且部分品类增长幅度极大,反映出整体出口规模呈大幅扩张态势,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需求旺盛。
棉花采摘机、家禽饲养机和割草机增长极为突出,出口额分别从2024年的2.31亿元、8.67亿元、95.99亿元激增至2025年的20.50亿元、17.11亿元、159.90亿元,增幅分别高达786.3%、97.5%、66.6%,属于超高速增长品类。
喷雾器、零部件、联合收割机、100-180马力拖拉机和其他农林机器增长态势良好,出口额分别从2024年的36.42亿元、34.82亿元、16.42亿元、9.88亿元、9.02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50.90亿元、47.96亿元、24.49亿元、14.91亿元、14.62亿元,增幅在40%~51%之间,增长速度也都较高。
耕整地机械和50-100马力拖拉机出口额分别从2024年的22.31亿元、15.05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7.99亿元、16.89亿元,增幅分别为25.5%、12.3%,这两类农机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增速相对温和。
不同品类增长动力各有不同,出口结构显著优化
今年以来,中国农机出口产品结构展现出明显的优化态势。尽管割草机、喷雾器以及农业机械零部件依然是我国农机出口的主要力量,但众多品类的出口额均实现了显著增长。1-8月份,联合收割机出口额达到24.49亿元,同比增长49.1%。棉花采摘机累计出口额为20.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86%。这一增长不仅彰显了收获机械在国际市场上的旺盛需求,更反映出我国在收获机械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方面的能力日益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此外,1-8月份畜禽饲养机械出口额显著增长,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出口中增速较快的细分领域之一。其中,家禽饲养机的累计出口额达到17.1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4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97.49%。饲料配置机累计出口额为8.6亿元,同比增长36.6%。家禽孵卵器及育雏器在前8个月的出口额为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7.9%。从市场分布来看,美国成为我国畜禽机械的最大出口国,前8个月的出口额超过1亿元,同比增长92.3%。此外,我国对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尼日利亚、伊朗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也显著增长。这表明我国的畜禽饲养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高的性价比和技术优势,在部分新兴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产品结构的优化也为企业开拓新客户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机进口市场:两极分化明显,需求导向转变
进口规模呈收缩态势,传统高端农机国产替代效应凸显
今年1-8月,我国累计进口农业机械32.3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反映出整体进口规模呈收缩态势。以近两年前1-8月份进口总额前十的农机产品为例,2025年1—8月,前10类农机进口额中就有5个品类出现同比下降。
180马力以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其他收割机降幅显著,进口额分别从2024年的9.13亿元、7.87亿元、5.48亿元降至2025年的2.95亿元、3.34亿元、1.24亿元,降幅均超50%,尤其是180马力以上拖拉机降幅达67.7%。
传统高端农机的进口额明显下降,其进口占比也有大幅下降。2024年进口额前两位的180马力以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2025年占总进口额的比重从39.2%降至19.4%。这一变化与国内传统高端农机制造技术突破有关,国产设备对进口产品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国内高端农机生产能力提升,减少了对进口依赖。
细分领域进口需求增加:聚焦精准农业与特色农业
播种机械、蛋类分级机、果蔬清选分级机进口额分别增长18.4%、12.7%、17.6%,涨幅相对温和。播种机械、蛋类分级机、果蔬清选分级机等与农产品精细化生产相关的设备进口增长,反映出国内农业生产对农产品分级、筛选等产后处理设备的需求提升,契合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发展趋势。
此外,对特色作物机械需求也有增加。根茎作物收获机增长较为突出,从0.74亿元增至1.36亿元,增幅达83.6%。这与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进程推进,国内根茎类作物连片种植规模扩大、机械化收获需求增加有关。
棉花采摘机的进口量也出现了显著增长,进口额从1.01亿元骤升至6.39亿元,增幅高达534.3%,成为2025年进口额最高的农机品类,平均单价超过430万元。这一进口猛涨现象,据行业人士分析,主要是由于新疆地区棉花采摘季的到来,导致二手采棉机的进口需求激增。
从国产棉花收获机新机价格来看,6行采棉打包机的售价大约在420万元至460万元之间,似乎在价格上比进口二手采棉机更具吸引力。然而,据新疆地区农机经销企业透露,国产采棉机在与国外采棉机经过两三年的同台竞技后,种植大户发现,国产采棉机在机器可靠性、收获质量与效率方面,仍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与此同时,国外新机价格顺势上涨,进一步推动了今年二手采棉机进口的迅猛增长。
这一现象表明,尽管我们在大宗高端农机产品的生产能力上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在某些特色农机产品的生产方面,仍需不断追赶和提升。
国产农机凭借4大优势,抢占国际份额
我国农机出口势头强劲,这得益于我国农机产业自身具备的多项优势,从而使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首先,产业优势明显。部分农机产品已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例如宁波的喷雾器产业和潍坊的拖拉机产业。这些集群内企业众多,配套设施完善,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强了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性价比优势突出。部分产品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了显著的价格优势。例如,割草机的价格仅为传统产品的一半左右,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再次,技术优势显著。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竞争激烈,各行业面临“行业洗牌加速、尾部企业出清”的压力,市场竞争倒逼企业在产品质量、性能、功能、效率等各方面下足功夫。在多个农机品类中,我国农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尤其在智能化、高效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智能割草机器人的智能操作和个性化功能,以及钵施然采棉机的高采净率和低含杂率等,均彰显了我国农机产品的技术实力,使其能够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
最后,适应能力强。我国农机品类丰富,且高中低档产品组合合理,能够满足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