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同责抓实生产惠农政策含金量高
秋粮再次丰收,反映的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突出贡献。各地紧紧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采取有力措施、拿出真金白银政策,狠抓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增加、单产水平有所提升。
“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今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二年,各地力度不减,抓紧落面积提单产,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稳步提升粮食供给能力。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连续强降雨,吉林省吉林市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打出一组切实管用“组合拳”,全力以赴推进粮食生产,今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及早将1013.79万亩的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任务和45.6万亩的大豆播种面积指标分解到12个县(市)区、开发区,落实到乡镇、村屯和具体地块。据农情调度,全市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58万亩,比计划任务增加近45万亩。
从市县到乡村,落面积到具体田块,更需要调动保护农民和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稳定农民种植收益预期。2022年,中央财政综合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在不断完善。8月底,中央财政下达100亿元资金,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统筹支持秋收秋种,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应对7月以来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旱情对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财政部积极会同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研究,8月26日紧急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0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抗旱救灾、秋粮防灾稳产、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等工作。
同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农机购置补贴向粮食作物倾斜,农业保险政策已覆盖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产粮大县奖励政策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和政府抓粮积极性……这些利好政策都释放出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
在中央政策带动下,各地也纷纷出台含金量高的支农惠农政策。政策实惠之多、力度之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浙江初步构建了涵盖耕地地力保护、规模种粮补贴、最低收购价、订单收购奖励、贷款贴息和政策性保险等支持粮油生产政策体系。省财政对5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每亩补助120元,订单收购小麦、早稻、晚稻每百斤分别奖励30元、30元和20元。同时建立省级种粮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今年根据种粮成本每亩补贴22元;稻谷最低收购价在国家收购价基础上每百斤增加4元;实行全域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保障程度由每亩1000元提高到1400元。
海南加大种粮补贴力度,在中央耕地地力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安排配套资金2200万元,对水稻种植面积50亩以上大户,给予每亩不超过200元的一次性补贴。积极应对农资上涨,安排1.079亿元,对水稻种植每亩一次性补贴30元,对大豆种植每亩一次性补贴100元。
各地压实责任,制定精准有效政策,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带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多个主产区呈增产趋势,为稳住经济大盘、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提供基础支撑。